星期四, 8月 16, 2012

【筆記】國曆農曆節氣,曆曆分明!

2012年 8月 (萬年曆)
8/7 上班那天,一起搭車的友人說:「今天是立秋」,我嚇了一跳,想說還沒到農曆七月怎麼就立秋了。晚上回家拜訪古狗大神,這才發現原來節氣是跟著陽曆走的。這是怎麼回事?且聽我慢慢道來。


【年、月、日】
地球的公轉與自轉 - 太空中的地球(地球小百科)
月球的公轉與自轉  (圖: 香港太空館+香港大學物理系,來源:月球的運動)
我們所居住的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帶來了四季的變化,也賦予了的意義。
月球,身為地球唯一的衛星,繞著地球公轉,再伴著地球一同繞著太陽公轉,月虧月盈,讓我們發現的秘密。
而,地球的自轉,帶來白晝與黑夜,讓時間有了的面貌。

說得更精確一點,地球公轉太陽一周約為 365.2422 日,稱為回歸年
月亮對地球的運動,帶來月相變化周而復始的單位約為 29.5306 日,稱朔望月

而上述兩個數據的基準點「日」,則是我們為了便於計算時間,給予一天24小時的平太陽日(簡稱日)。


【陽曆】又稱國曆
僅注重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行,以地球公轉太陽一週的時間為曆年,亦稱為太陽曆。古代陽曆有許多種,西元 1582年宗格勒哥里十三世改革儒略曆後,所頒布的曆法稱格勒哥里曆(Gregorian calendar)。民國元年我國採世界通用的格勒哥里曆為國家的曆法,故稱為國曆(來源)

以地球繞行太陽為主,公轉一周為一年。平年為 365日(接近回歸年的365.2422日),累積四年就比回歸年少了近一日 (0.2422 日 * 4 =  0.9688 日),故設閏年增加一天使其符合回歸年。然後勒,每四年的閏年就比回歸年多了 0.0312日。接下來該怎麼辦?@@

於是聰明的古人再規定每 400年必須減去三天。所以就成為每四年設一閏年(多一日),每100年不設(依舊是平年365),然後每 400年再設一閏年,如此即可逼近回歸年。換言之,依據上述規則,在 400 年內,設置 97個閏年,303個平年。

於是得到 (365日 * 303年 + 366日 * 97年 ) / 400 年 = 365.2425 日 (平均年)
與回歸年 365.2422日僅相差 0.0003日。

0.0003 * 24 (每日24小時) * 60(每小時60分鐘) * 60(每分鐘60秒) = 25.92秒
意即每年才比回歸年多出 26秒

而 1 日 / 0.0003 日 = 3333.333,表示要 3000多年才會多出一天

哇,這個厲害。真的要給古人拍拍手,再也不覺得閏年都是搞出來整學生的。*_*


延伸知識 - 陽曆大小月的由來: (來源:Wiki - 月 - 格勒哥里曆)
西元前46年,古羅馬儒略·凱撒(Julius Caesar)(即凱撒大帝)依天文家索西琴(Sosigenes)建議修訂古羅馬曆而制定儒略曆時,將一年365天分為十二個月,並規定單數月為31天雙數月為30天。但是這樣一來,一年變成366天,所以就從二月份扣掉一天,於是,平年時二月只有29天,閏年則有30天。也就是說,一開始二月的天數就比別的月份少。 那是因為在古羅馬時代,二月份是處決人犯的月份,所以就從較不吉利的月份扣除。

後來到了西元前八年,羅馬議會將八月改成奧古斯都皇帝(Augustus Caesar)(即屋大維)的名字,叫做 August,同時為了表示他和凱撒的功勳一樣偉大,於是將八月改為大月,變成31天,使它和紀念凱撒(Julius Caesar)的七月(July)天數相同。而八月以後的大、小月全都反過來,於是九月和十一月變成30天,而十月和十二月則變成31天。但是這樣一來,一年又變成366天了,於是又從二月扣掉一天。從此,二月在平年時只有28天,閏年時則是29天,並沿用至今。



【陰曆】
完全根據月球繞地球運行一週定為一個月,積十二個月定為一年,未考慮配合四季寒暑變化,一年長度約354日左右,較太陽年約短11日左右,現今回教人士所使用之回曆即係此種純陰曆 (來源)  


【陰陽合曆】又稱農曆 
陽曆與陰曆並顧的曆法,月份以月球週期為準年的長度以太陽年為準,為使月份與季節寒暑相配合,因此有閏月的設計,此為我國固有之曆法,相對於國曆一般習稱之為陰曆,後來因農民大都喜依此曆進行農事,故稱它為農曆 (來源

陰陽曆(英語:lunisolar calendar),在天文學中是指兼顧月相周期和太陽周年運動所安排的曆法。一年有12個朔望月,過若干年安置一個閏月,使年的平均值大約與回歸年相當夏曆就是陰陽曆的一種,具體的曆法還包括紀年(紀元)的方法。日本、朝鮮、及中東以色列的傳統曆法也是陰陽曆,其他民族如藏族、傣族也是使用陰陽曆。 
單純的「陽曆」是指曆法中只保證一年的時間與地球繞日運行周期基本一致,不考慮月份;單純的「陰曆」是指曆法中只保證一個月的時間與月亮運行周期基本一致,不考慮年長,陰陽曆則既保證「年」與地球繞日周期的一致(回歸年),又保證「月」與月亮周期的一致(朔望月)。以中國的農曆為例,大小月分別為 30天和 29天,平均每月為 29.5天,與月亮運行周期一致(參見朔望月);平年為 354天或 355天或 353天閏年為 384天或 385天或 383天每十九年平均為365.247天,與地球繞日運行周期一致(參見回歸年
(來源:Wiki)

我國的農曆,相傳源自夏朝(約西元前21世紀 ~ 前16世紀),故亦稱夏曆。設置月份長度(稱為月建)時為符合朔望月 29.5306日,故設有大月 30天,小月 29天。而農曆規定月初必定合朔,即月朔之日為初一。因此月建的長度並非一定是大小月輪流規律的出現,有時可能連續三個大月或連續兩個小月,較罕見的如民國十七年(西元1928)農曆九月至十二月是連續四個大月我在網路上找到連續四個大月的資料囉~
民國十七年(1928)農曆九月至十二月是連續四個大月 (@@)
若依據朔望日 29.5306日 * 12 個來看,一年僅有 354.3672 日,比回歸年足足少了 11天。換句話說,三年就會差上一個月。所以,農曆設置閏月使其符合回歸年

  • 農曆置閏,每 2至 3年置閏,19年置 7閏,試算如下:
回歸年(19年)         365.2422 日 * 19 = 6939.6018 日
朔望月(19年 7閏)  29.5306 日 * (19年 * 12個月 + 7個月) = 29.5306 * 235 = 6939.6910日

19年相差 0.0892日,平均一年相差 0.0047日,大約相差 6分鐘。算是相當精準囉~
上述計算是平均值,由於月建的月初必定合朔,因此農曆年的長度有可能增減一日,相差的時間也可能隨之被調整。

現在農曆置閏的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
至於置閏的月份與節氣有關,所以先讓我們來看看節氣囉~



延伸知識 - 每隔 19年農曆生日與國曆(陽曆)生日會在同一天或前後一天:

換言之,依據19年 7閏的方式,每隔19年農曆就會與國曆(陽曆)相合一次。所以農曆生日與陽曆生日每19年就會變成同一天唷,就算不是同一天也只會差上前後一日(不對的,麻煩舉手)。

還記得陽曆每四年一閏多出一天,那麼19年大約會經過四個閏年。試算如下:
陽曆(19年)             365 日 * 19 + 4 日 = 6939 日
朔望月(19年 7閏)  29.5306 日 * (19年 * 12個月 + 7個月) = 29.5306 * 235 = 6939.6910日

上述兩者差不到一日,陽曆國曆正確會合。然而若在每四年一閏時,若剛好遇上100年的倍數而不設閏年,那陽曆就少了一天,你的農曆生日就變成前一日。若是遇到月建大小月的影響,也可能提前或延後一日唷!

不過,隨著農曆的月建,你的農曆生日又會回到正確的日子唷!依我自己的生日為例,19、38歲生日在同一天。57、76歲農曆生日提前一日,但是到了 95歲國曆農曆生日再度會合。(ps: 就算活到 95歲,我並未經過 100年不設閏年,所以我應該是受到月建的影響)

但...不知道閏月出生的人是否亦為19年回歸一次?


【節氣】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即太極圖中四象的太陰、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商朝 (約前17世紀—約前11世紀)時只有四個節氣(四象,即四季),到了周朝 (前11世紀中期-前256年)時發展到了八個(八卦),到秦漢 (西元前202–西元9年)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來源:Wiki)

古代曆法家取冬至為一年的開始,將冬至次一年冬至整個回歸年的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每個分點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間長度等分,其分點稱為節氣,十二個中氣加十二個節氣,俗名統稱二十四節氣,它們分別是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由於我國各朝代領域大都在中原附近,亦即大抵位於黃河流域(華北地區),節氣名稱因此依該地區氣候寒暑變化及耕耘播種之農時等命名。
清初時憲曆(西元1645年),節氣的推算由前述一年平分廿四等分所得的平節氣改為定節氣,所謂定節氣是春分點開始 (黃道 0度),將太陽在黃道上視行每十五度定一節氣,一周三百六十度共有廿四節氣,如此可反映出地球實際運行到的位置,當地球到了某一節氣時,因受陽光照射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氣候。  (來源:曆法篇)

 (註:因為節氣是依據華北的氣候來命名「節氣」,所以未必符合位於華南的台灣)
24節氣 與 太陽黃經度(=黃道)


【農曆置閏】
前面提到現在農曆置閏的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如果需要置閏,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其名稱是在前個月的前面加一個“閏”字。  (來源:閏月_百度知道)

以今年(2012年)的閏四月為例(下有貼圖),
農曆四月(國曆 4/21 ~ 5/20),有節氣【立夏】(農 4/15, 國 5/5)及中氣【小滿】(農 4/30, 國5/20)。
但是接下來的月份只有節氣【芒種】(農閏四 4/16,國 6/5),沒有中氣。也是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於是設置閏四月(國曆 5/21 ~ 6/18)。

所以,整理一下閏月的必要條件:
1. 兩個冬至之間有13個朔望月。
2. 符合 1 後,出現的第一個僅有節氣沒有中氣的月份,就是閏月。

(原本使用的萬年曆居然有小錯,下圖改用路拓版萬年曆。)
2012年的閏四月 (原本使用的萬年曆有點錯誤,改用路拓版萬年曆)


以下是西元 1849年~2031的閏月資料。 (紅色表示最近會遇到的三次農曆閏月)
 (來源:曆法篇閏月的由來)
閏二月(7):1890、1909、1917、1928、1947、2004、2023。
閏三月(8):1860、1879、1898、1936、1955、1966、1993、2031。
閏四月(12):1849、1868、1887、1906、1925、1944、1963、1974、1982、2001、2012、2020。
閏五月(15):1857、1865、1876、1884、1895、1903、1914、1922、1933、1952、1971、1990、1998、2009、2028。
閏六月(10):1873、1892、1911、1930、1941、1960、1979、1987、2017、2025。
閏七月( 7):1854、1881、1919、1938、1949、1968、2006。
閏八月( 6):1851、1862、1900、1957、1976、1995。
閏九月( 1):2014 (少見的閏九月)
閏十月( 2):1870、1984。

由上表發現,在這 183年間並沒有出現閏正月閏十一月閏十二月(閏臘月)。
然而閏正月 、閏十一月閏十二月(閏臘月) 是有可能有的,只是很少而已,請看下面三篇資料。

由於閏月的確定和二十四節氣有關,二十四節氣分為節氣和中氣,簡稱節和氣,從冬至起按照中氣、節氣相間排列。由於一年中每兩個節氣之間的平均間隔大約為30.5天,而陰曆每月平均大約為29.5天,這樣,每月的節氣都會較上月的推遲一兩天,這樣,就終歸會有一個月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這個月就被定為一年中多出的閏月。所謂的十九年七閏也就是這樣確定的。由於二十四個節氣時均勻的分佈於地球公轉軌道,因此這樣設置閏月基本可以保證農曆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一致。

知道了設置閏月的方法,下面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閏正月不大出現的原因了。由於冬至前後,地球運行於近日點公轉運行速度較快,而二十四節氣是平均分佈於地球軌道的,每15度一個,而此時地球轉過15度(每兩個節氣之間為15度)所需的時間較短,並不需要15天,而此時一節一氣之間隔也僅為29.74天,比朔望月長不了多少,以因而節氣推後的也較慢,所以在冬天設閏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在夏季,地球運行於遠日點附近,此時公轉運行速度較慢,運行15度所需的時間達到了16天,因而此時節氣推後的很快所以設閏的可能性也較大
所以說閏臘月,閏正月並非沒有,只是比較少見罷了。

赤壁之戰那年(建安十三年)(西元 208年)閏十二月
《後漢書朔閏表》:「建安十三年戊子十二月壬午朔。閏十二月壬子朔」。

劉備攻漢中那年(建安二十二年)(西元 217年)閏正月。 
《綿陽通鑑》:「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正月,乙未朔。閏正月,乙丑朔。」

罕見的農曆閏年閏月(1645年-3358年)
(1)閏正月:1651, 2262, 2357, 2520, 2539, 2634
(2)閏九月:1737, 1756, 1832, 2014, 2109, 2204, 2223, 2576, 2720, 2739, 2815, 2834, 2853, 2929, 3111, 3187, 3206, 3225, 3301, 3320
(3)閏十月:1775, 1870 , 1984 , 2166 , 2318 , 2386 , 2481 , 2500 , 2595 , 2872, 2891, 2967 , 2986 , 3081 , 3244 , 3263
(4)閏冬月:2033 , 2128, 2147, 2242, 2614, 2728, 2910, 3062, 3339
(5)閏臘月3358 
(太神奇啦,可以我無法驗證,更不可能活到那時候)
(6)公曆
(國曆)閏二月巧逢農曆閏二月:1928, 2004, 2376 , 2748 , 3120
(7)最長的農曆閏年有 385天,從公元前 221年至公元 2100年的 2321年裡,一共只有 12次。最近兩次是1944年和 2006年。以後還會在 2351年、2606年、2625年等年份出現。
(8)按理來說,如果一年閏正月,春節、元宵節過第一個正月。如果一年閏臘月,那麼,在第二個臘月的最後一天過除夕。



延伸知識 - 月球的同步自轉
以前就聽說月球總是以同一面對著地球,因為月球的自轉與公轉週期一樣(圖一)。
可是,我左思右想抓破腦袋,還是想像不出【有人(月球)自己不斷轉著圈圈,加上對你(地球)繞行,然後總是以同一面來面對你】的畫面。
圖一:月球的公轉週期與自轉週期幾乎一樣

很幸運的找到這張圖(圖二),左邊是自轉週期與公轉週期一致。先把月球自轉的週期分成四等分,畫下當時的正面背面。然後,當月球自轉完一圈時正好也公轉一圈,然後總是正面對著地球。對比右方的非同步自轉(自轉是公轉的兩倍)。

換句話說,可以想像成【彷彿地球拉著月球的手,以地球為圓心,來轉圈圈】,然後當旋轉一圈(公轉) ,剛好月球也自轉了一圈。而...月球...總是以同一面對的地球。

因為月球的自轉週期和公轉週期一樣,所以理論上我們只會永遠見到月球的同一面,這叫做同步自轉(synchronous rotation) (來源:月球的運動)
圖二:月球的公轉與自轉  (圖: LKL Astro-Group,來源:月球的運動)


(整理得差不多了,我真的好愛整理資料唷! Happy~~)

3 則留言:

  1. 生活中沒有太多有意義的事

    孩子,長大了早就不希望我插手他的任何事
    公事,沒有奮鬥的目標和力氣
    家事,不愛清潔整理不喜烹飪

    只能把努力學習當作此階段最大的意義。
    雖然...
    我也不知道...

    意義是三小。(噗~

    回覆刪除
  2. 【藍月】?

    藍月是不依照規則在日曆中出現的滿月。在大部分的年度中只有12個滿月,大約是每月有一次滿月。但是每一個曆年除了包含12個陰曆月之外,還多出了大約11天,這多出來的天數累積,使得每隔2或3年就會有一次額外的滿月(平均是2.718284年發生一次),這個額外的滿月就稱為"藍月",但不同的定義會使這個額外的滿月出現在不同的時刻。 目前最通俗的定義是出現在一個月中的第二個滿月。
    (來源:Wiki,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7%8D%E6%9C%88)

    => 藍月當然還有其他說法。若依照上述說明,那...今年的藍月應該是出現在閏四月。
    欸,不曉得今年的閏四月的滿月有沒有點兒藍色?!

    回覆刪除
  3. 今天是立秋,看到一段關於今天立秋的影片,有點兒意思,遂紀錄一下。

    2022.8.7 立秋 (農曆 7月10日) 20點 28分 57秒 交接

    ●今年立秋的特點:
    晚立秋熱死牛 (農曆七月才立秋,稱為晚立秋)
    母秋凶 (農曆日為雙數)
    閉眼秋收又收 (交接時辰在晚上,收又收 表示豐收季節)
    脫衣秋 (表示立秋後有一段比較炎熱的日子)

    ●立秋的諺語:
    (1)
    早立秋涼颼颼 (農曆六月就立秋,稱為早立秋)
    晚立秋熱死牛 (農曆七月才立秋,稱為晚立秋)

    (2)
    公秋爽母秋凶 (農曆日是單數為公秋,若是雙數為母秋)

    (3)
    睜眼秋丟又丟 (交接時辰在白天,丟又丟 表示可能減產)
    閉眼秋收又收 (交接時辰在晚上,收又收 表示豐收季節)

    (4)
    穿衣秋 (表示立秋後天氣很快就會涼爽下來)
    脫衣秋 (表示立秋後有一段比較炎熱的日子)

    且拭目以待,看看準不準啊~~



    回覆刪除

2017 黃山秋日行 Day 3 - 黃山 II (1018)

 ↑ 團結松 (奉上我拍的最好的一棵松) 2017.10.18 - 我們在黃山上迎接清晨。 如果,天氣好的話,我們應該會摸黑起床,到離飯店只有15分鐘路程的 丹霞峰 觀賞黃山日出。但是, 天氣根本不好 ,所以我們只好睡到日頭高掛的7點多才起床早餐,8:40a...

熱門文章